杉杉股份拟定增募资60亿元扩产,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等项目车讯

admin 汽车动态 2023-01-15 09:56:05 0 负极

核心提示:杉杉股份频频集资再投60亿定增方案,负极材料一体化布局迎来生产扩大浪潮!

目前,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电路发展的正当中,各上游原材料供应链企业纷纷抢占锂电制高点。

近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造企业“杉杉股份”发布了不超过60亿元的增资预案,拟投入“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首期),并为补充流动资金,分别增资42万元、18万元。

图片提供:杉杉股份董事会决议公告的截图

具体来说,本次“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将建成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第一期)建设地点在云南省安宁工业园区草屋地区,实施主体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

该地将建设磨粉厂、改性厂、预石墨化工厂、石墨化工厂、碳化厂等生产设施,形成集原材料加工、低温改性、石墨化、碳化、成品加工等全工序为一体的负极材料生产线。

据介绍,负极材料20万吨项目年产,占地约937.7亩,项目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24.68%,所得税后动态投资回收期6.33年(含建设期)

杉杉股份此次大额投资行动,是在新能源汽车崛起阶段,有力应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需求同步高增长,旨在提高石墨化自供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告显示,负极材料成品有效产能目前为18万吨,石墨化自有产能仅9.4万吨,导致两者产能差距较大,公司外部加工比例较高。“寻找蜂王浆”不仅成本高,质量也不稳定,因此也会影响负极材料的生产和配送。

另一方面,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产能越来越紧张,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公司需要减少公司外部比例,降低生产成本。相关人士对此回答说:“从全年的注文预测和需求来看,目前公司的有效产能还不够,有扩大生产的意愿。”。杉杉股份虽然订单处于饱和状态,但从侧面证明了动力电池产能不足的“甜蜜负担”。

因此,杉杉股份选择筹集资金扩大生产,加强一体化基地项目建设。杉杉股份坦率地说,通过本次募集投资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产能一体化,提高石墨化自给率,强调一体化生产的成本经济性,还可以增强负极材料供应的稳定性,提高核心竞争力。

此外,在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后,公司在生产、研发方面的人员、设备和资金需求也有所增长,为保证实现长期业务发展目标,杉杉股份募集剩余18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该补充流动资金将有效满足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而产生的新流动资金需求,有助于公司资本实力的增强,为公司各种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

杉杉股份锂离子电池材料事业,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负极材料事业的主要产品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负极等。杉杉能够批量生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世界屈指可数的企业之一,材料是未来市场上重要的技术和利润增长点。

最早将于今年6月底发布杉杉股份投资公告,筹建50亿元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

为了推进负极材料相关项目,公司准备了多条融资渠道。再过半年融资了两次。总计达到90亿。

杉杉股份,与独自的商务的优势紧密相连的,被投入生产扩大的超越车道。

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市场出货量72万吨,同比增长97.26%。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后,负极材料投资扩大生产项目将超过30个,相关规模已超过400万吨,可满足超过4000GWh的电池生产需求。

在新能源车市场机会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材料最成熟的链接,将极大地影响其电池效率、循环性能等。硅基负极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尤其是4680圆柱电池的需求逐步打开了该动力电池新材料应用的市场空间。

目前,企业在负极硅基布局方面,杉杉股份作为从事负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负极独具市场空间,是少数批量生产企业之一,主导了硅氧负极布局。该公司第三代硅氧产品(克容量1350mAh/g)首次实现效率90%,2021年实现硅氧负极100吨出厂。

客户方面,杉杉股份的高容量硅基负极在2017年实现批量出货,2018年进行了宁德时代的出货测试。

在销售额方面,负面材料的涨价成为顺风,杉杉股份持续着良好的势头。2021年杉杉股份销售额206.99亿元,同比增长151.9%,本期净利润33.4亿元,增长2320%。其中,作为本业的锂电材料事业和偏振片事业分别增收了91亿2500万日元和99亿4400万日元。

今年上半年,杉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07.72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母净利润16.61亿元,同比增长118.65%,占总收入比重上升至46.83%。负极材料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12.66%。归属净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64.59%。

图片提供:杉杉股份2022年半期报告的截图

据悉,杉杉股份成立于1992年,从服装事业起步,1996年登陆交易所,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服装企业。之后进入锂电池材料领域,逐渐开始转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一员。2021年,负材料销售额和偏振片份额居世界首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