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汽车论坛 , 一汽集团周时莹:主机厂在自动驾驶赛道上的竞争策略车讯

admin 爱车库 2023-01-14 09:40:28 0 驾驶 自动

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论坛将在上海嘉定举行。作为党的“二十大”举办后汽车行业的首场盛会,本次论坛以“合力进行稳定蓄势新过程”为主题,设置了“一届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以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轴与行业精英一道贯彻新精神,研究新形势,协商新举措。其中,在11月10日下午举行的“主题论坛12:跨境融合,赋能自动驾驶落地”上,一汽集团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智能网络开发院长周时莹通过视频进行了精彩演讲。

下面是现场演讲的实录。

大家好!我来自中国一汽的周时莹。我非常荣幸能接受大会组委会的邀请参加这个论坛,但由于我个人的原因不能来到现场,很抱歉与汽车界和科技界的各位分享。

但是,今天也想通过视频,和大家共同探讨我在自动驾驶的方向和领域的心得和展望。

今天组委会给我的题目还有挑战性。自动驾驶卡车中主机厂的竞争策略。这个话题是大是小,对于在场的各位来说,大家可能是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多年,我想作为主机厂的成员,今天在这方面作为车厂的人分享一下我们是怎么想的。

今天,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主机厂现状分析。

二是主机厂的竞争路线。

第三方面,主机厂战略的建议。

一、主机厂现状分析

在整个自动驾驶的赛道上,大家都知道,在过去的五年里,它一直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很多科技公司涌向竞争领域,可以看到一些家喻户晓的标志。但是我现在想说的是什么。从2016年、2017年自动驾驶大爆发时代开始,到2021年、2022年,尤其是2023年,包括欧洲标志般的R157,以及中国工信部整体要求的L3自动驾驶准入规范,越来越多的城市NGP点对点驾驶状况可能得到推广和实现,陆续法规得以释放。因此,高次自动运转的使用,包括量产化在内,逐渐接近平稳化的状态。

预计2023年前后,将在自动驾驶产业进入快速淘汰期,在爆发期上升曲线中,回归理性自动驾驶平稳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很多独角兽企业都有可能走下坡路,也有倒闭的风险。这一点不言而喻,现在参加赛道的球员太多了,但市场份额如此之大,尤其是在自动驾驶的范畴,究竟是汽车厂主导,还是科技公司主导,还是芯片公司主导还是由后期数据运营和后台公司主导。还没有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市场份额和整体分工没有平稳化的时候。

此时,也有起伏剧烈的摇晃期。但就目前而言,我个人认为整个市场的表现应该更加合理,随着热钱的流入在这一领域蓬勃发展的科技公司也不太多。

比较自动驾驶和汽车行业的状态,男性居多,喜欢看NBA、德甲、英超等各种球赛。如果每场比赛都是联赛,那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行业都是联赛制的玩法。也就是说,每年都会通过多项排行榜评选出销售额No.1、利润Top3,甚至科技贡献等奖项,但也有中国汽车行业各种数据的排行榜。但是,这一年结束后一切都为零,第二年你可以从头再来,再加上下一年的努力,你会有机会在排名的前列出现自己的品牌名字。

但你会记得,现在的状态正在慢慢变化中,从联赛制向杯赛制过渡,也就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2016、2017、2018年,很多科技公司、新能源公司都开始造车啦。不过,目前仍停留在这一领域的公司,活力四射的依然是面向市场的新模式陆续推出,销售指数不错的品牌并不多见。

过去5年,经历了大浪淘沙、市场洗礼等一系列误作,确实从64强进入32强。你可以屈指算数,但目前在汽车圈中,尤其是在新能源品牌力上,依然与排名上的32家企业差别不大。如果新能源是16强进32强的卡点,那么下一个32强进16强,再加上16强进8强的过程应该依靠自动驾驶。在后面的杯赛中,每年或每隔几年的轮回战可能会决定品牌的输赢,也就是企业能否继续存在于国内汽车行业。

现在看来,汽车行业正在向稳定过渡,而我们也在不断竞争真正的优质品牌。经过什么。通过整个车厂的品牌能力,车辆包括在投入的产品平台上,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显然,自动驾驶是最大魅力的体现。

大家都知道,过去几十年是OEM主导,Tier1和Tier3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有点像“无间道”的过程。目前,当自动驾驶流入汽车圈时,整个周期的机制可能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我记得在几年前的一段时间里,一开始说起辅助驾驶,实际上Tier1是主角。此时,我们没有机会像Tier2算法公司或芯片公司那样直接与整车厂对话。可以直接对话的是Tier1,Tier1提供辅助驾驶功能的时候,对于工厂来说,是工厂多或弱的状态的功能。要实现这一功能,您需要更多的依赖于第1层的能力,包括所设置的软件硬件系统的级别。

现在随着新角色的涌入,很多玩家出现在自动驾驶领域,将之前分为好几层的角色,包括玩法在内重新洗牌,主机厂是不是在唱主角。第1层有多重要。新出来的Tier0.5和Tier2.5的角色也很多,出现了集成商、算法商、芯片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包装商等角色,现在市场上看起来没有两三个在自动驾驶战略方向上完全一致的工厂。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在新行业不同角色的转化过程中,各企业都有不同的战略规划,有自己独特的基础。因此,OEM将向市场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OEM有很多竞争对手。比如OEM说要和Tier1竞争,自动驾驶细分领域是谁算的。这一点不言而喻,从传统的产生意义来说,Tier1是提供零部件的角色,主机厂负责定义整车厂,进行系统集成和验证,最终将产品提供给用户。

但在OEM和科技公司之间较量时,你会发现其实主营业务可能正在转型。原本提供给用户的是汽车、钢铁复合材料,里面有软件、有程序,但比例不高。现在提供给用户的钢组件,像平时的手机硬件一样,在download上注册了什么样的软件、应用程序呢。实际上是算法说的。其中,科技公司将提供更多的平台、更多的选择,以及广阔的生态资源。在传统的主机厂,人们肯定认为做汽车更难。现在的科技公司认为算法更难。这两者的PK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定论。影片中的两位大牌都是汽车上熟悉的人物,一位已经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搅动了汽车市场,另一位曾经试图颠覆传统汽车厂经营运营理念的模式,但中途失败。但是,没有关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OEM和技术公司的PK依然存在。

OEM和芯片公司也有两个派别,例如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软件和硬件必须是强耦合的这两个派别,有更高的系数,更有效率。另一个派系说,软件和硬件必须分离。这样的话,我提供的只是芯片级的解决方案。可以适合不同的企业或公司,软件算法由OEM或算法公司提供,芯片公司提供的只是计算的平台。这两者的战斗至今没有定论。

就我个人而言,我现在还在走右边的路。毕竟有些工厂自动运行的周期和投入的资源有限,几年内无法使算法成熟。因此,芯片公司不能定制芯片架构,包括总体上非常详细的需求。

自动驾驶的算法和软件的开发有痛的地方。虽然计算能力不断升级,但如果只是跟着芯片公司的话,会变得非常落后。在此基础上有一个很大的议题。当算法与芯片结合时,效率最高,特斯拉的FSD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不仅仅是像tesla公司和Mobileye公司这样能提供早期感知算法的企业,也是对算法和OEM能力的挑战

传统的OEM和新势力的OEM都在汽车市场上共同成长。如果把中国汽车市场比作一个大花园,传统的OEM看起来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但是,在新势力鼎盛的今天,每个品牌都有不同的位置和特征。届时,我们将充分吸收市场需求,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用户运营和营销实现快速增长。作为传统OEM,不介意和国内新势力一起提议同台竞技,也不介意像我们这样过去几十年里和国外老字号强队在市场上一起规模PK是一个意思。现在的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你分担什么,我重视什么,可能会找到好的接触点。

二、主要机械厂家的竞争路线

说到主力厂商的竞争路线,作为主力厂商,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可能会有一些路要走。首先,对于主机器制造商来说,我们的优势是汽车在我们手中。这样有车就有数据了。如果将车作为测量介质,则能够收集更多的车载数据,这样能够利用大量数据同步训练算法。另外,还可以同步收集驾驶员对车的算法的反应和驾驶员的真正的驾驶意图的识别,反复进行算法的升级。

有了这个良性循环,我认为在自动驾驶细分领域,主力厂商会更有优势。有数据的话,以前的固定资产(车)和无形资产(从车中产生的庞大数据)会成为新的生产手段的融合体。这样的话,就会成为自动驾驶车工厂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为自动驾驶的算法提供经常磨砺的方向性,为每个用户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甚至向用户提供精细的模型,是不了解车辆的技术企业和算法企业所没有的优势。

在自动驾驶的世界里,无论是技术企业还是汽车制造商,都强烈呼吁普及和利用范围。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在一点或一个小区域的自动驾驶演示运营,或者通过测试,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将自动驾驶的场景从孤岛的状态扩展到大区域。不仅是现在的区域,将来也会与智能城市合作,最终可能会成为自动驾驶的新世界。这个新大陆能给我们更多的安全上和数据使用法规上的挑战,能更多地给车厂、科技公司分享新的增值利润点。因为我也是开车的用户之一,所以我希望自动驾驶能尽快批量生产,上班时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休息和准备马上自己思考的事情。这样的话,汽车制造商、算法公司和用户共同的新便利性就会扩大。

至于高效芯片定制,如果算法足够成熟,做自动驾驶的公司建议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前算法的效率。另外,由于芯片的架构是定制的,因此可以降低芯片的运算力、功耗要求。众所周知,高计算力的芯片,计算力、面积和功耗都缠绕在恶魔的三角形上,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算法越高,面积越大。如果制造工艺高,就需要高的芯片,如果计算能力高,就会消耗高的电力

由于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如果只追求计算力高的芯片应用,自动驾驶总解决方案的成本必然会急剧上升。如果成本高一些,现在市面上的可批量生产的高功率芯片一个需要200-300美元,而且还需要很多许可证,包括支持费用。这些都是打包给用户的,但是如果用户觉得我有数万日元、2万日元、3万日元等追加开放自动驾驶的一部分场景的功能不值得的话,功能的商用化量产化会一直持续下去。

要定制高效芯片,我们并没有说它是一个大的计算力芯片,但它必须达到性价比很好的平衡点。为了满足算法的最佳解决方案,虽然是最快的成品,但如果能更多地使用计算力而不浪费的话,成本就会降低,功耗也不会太大。

在算法方面,目前传统的汽车制造商还是新势力OEM。我现在做过统计,如果你想做好汽车驾驶的话,就算算法组少了500个工程师,500个工程师的能力水平也要中等。车的事,传感的事,AI的事,云的水平的事,都必须融合。

在自动驾驶的投入上,投入了人,投入了资金,现在AI的小模型向大模型的升级正在进行,不过,今后计算中心一个接一个地关联,不断大的吞吐量的数据每天都在运转。这些都需要钱和费用。从整体上看,自动驾驶的搭配,现在头算法公司是数千人的队伍,这也是长年致力的。但是在这个领域,它还没有完全批量生产,算法的功能安全和预期的功能安全风险控制也出现了漏洞。

看来自动驾驶的算法是投入大,生产慢,周期长,需要很长时间,必须耐心地慢慢经营的领域。作为OEM,我认为有两个选择。在创新OEM的情况下,将自动驾驶作为引爆点全力投入,在车辆的其他部分哪怕是一点点投入,总的资金投入量也能达到平衡。

作为需要全方位发展的OEM,在自动驾驶上投入数百亿日元,也不能马上回收的前提下,也有可能与算法公司合作,通过投资和融资来构建自动驾驶的算法能力。这样算法公司很快就能把他现在积累的算法和自动驾驶成果应用到产品上。OEM也可以将半自动的算法和软件开发能力很快在车辆品牌上体现在技术能力的展示上。这是即时方案。它可以抑制投入,分工清晰,最重要的是算法公司需要分享更多的数据。

我个人认为,无论目前实现了多少自动驾驶周期,都需要投入非常大的成本来打造非常低效的单体智能。为了真正地让自动驾驶渗透到社会中,总有一天会需要集体智能吧。我认为,融合“最小超脑”、“超云脑”、“超高速车脑”、“云脑”的通信,与智能城市相结合,才是实现自动驾驶量产化的终极方案。

在那个过程中汽车制造商会起到什么作用呢我推荐汽车厂作为汽车终端的开发者和发起人,包括算法、芯片、科技公司,带领汽车圈的同志们,共同与智慧城市的主体互动,共同为未来智能驾驶的最优性价比最好的解决方案打造群体智能成长模式。

三、主机厂战略建议

在我的情况下,我明白,要做某件事,首先要明确目标,对每个企业来说,如何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必须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你是一个创新的企业,还是一个注重用户生态和操作的企业。是有效率的制造企业吗。或者,是以数据利益为交换而增加企业的企业吗。对于这四个企业来说,自动运行段各自的解决方案不同,自动运行方向不同的企业应该进行怎样的分段,从四个圆圈的名字不同也能看出。

对于传统的OEM来说,在明确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后,是在OEM范围内以集成和制造为主,还是将自己的角色转换为以ODM设计为主的状态,还是又将角色转换为另一种转换,主要是品牌的运营。整体来说,自动驾驶的发展、资金投入,具体来说,算法和芯片制造商的合作,以及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解决方案,以及导入不同的生态学等,应该前进的道路是不同的。

作为OEM,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责任分担、我们的工作边界在哪里。以前很多汽车企业都说,在新软件的构建过程中,我必须做所有内容,包括芯片定制、自动驾驶算法开发、操作系统的独创开发。如果这些都要做,我愿意听,但你的车辆整合也依然要做。系统设计也依然要做。在保证车辆安全舒适的同时,还必须回收大量的海量数据。根据这些进行二次运营、二次营销、二次利润。如果你把整体投入进去,一个品牌可能会有几万人配置。你有没有想过,要想让这数万人进入一个大周期,从传统的OEM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数据、服务公司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能否坚持到底。你在蜕变和转型过程中,市场在等你吗?其他品牌的竞争对手都有细分的竞争路线,竞争对手的势头会不会影响现在“航母”的巨大转身过程。

建议不同的OEM如果面对自己不同的战略定位,至少5年的战略定位所有汽车企业现在都知道,你是自己主力做系统设计,还是做算法,还是做传统整车集成或者是给用户提供终极的安全和舒适性体验,还是前面的都可以放下,要把汽车或自动驾驶的服务以最低的成本迅速卖给用户。

一次销售我没有得到什么好处,都是亏本做的。但我会迅速收集用户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二次清洗、筛选和利用,获得数据带来的其他利润增值点。这些任何汽车企业都有明确的工作范围。

但是在这之中,到底哪个最重要呢。大家明确2-3点,如果各方都做,对于传统OEM,或者对于现在新崛起的科技品牌OEM,包括整体成本压力、运营压力、领导被董事会认可的压力都有。

最后,在自动驾驶细分市场上,作为主机厂、科技公司、算法公司,目前不会用现有的、正确的解决方案去copy。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各自的战略、方法都不一样。能给大家的建议是什么?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左右为难,看看其他品牌,看看其他领导,看看其他公司是怎么做的,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因为你要看清你周围的市场。每个品牌都有不同的市场细分定位,在你的细分市场范围内,用户需要什么。你现在给用户提供什么。认清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定位,既然决定了,既然选择了这个方向,就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

因为在自动驾驶领域,它是一个苦涩而需要长期延续,短期内没有效果的过程。但是现在必须做。所以,当各种阵痛和悲伤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还是要沿着自己的第一个旗帜,看远处的灯塔。既然设定了它是我最终的企业发展方向,就必须向那个方向毫不动摇地发展。

以上是我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内容,谢谢,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进行整理,未经演讲者审核)

分享: